開放是地區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的關鍵動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長期以來,沿海地區一直是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由于地理區位因素,內陸地區沒有海港和出???,開放水平和層次較低,內向型經濟比重過高。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許多內陸地區已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和開放基礎,同時也具有很多特色優勢產業。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這些內陸地區迫切需要在對外開放上尋求突破,更需要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有所建樹,高水平建設內陸型開放經濟高地,已成為這些地區順理成章的戰略選擇。
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意義重大
隨著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完善和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具備廣闊發展空間的內陸地區正成為暢通國內國際大循環的開放前沿。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是釋放區域合作潛力、促進要素充分自由流動、構建內外并舉的全面協同開放格局的重要舉措。在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深水區”的現實背景下,如何提升內陸地區開放水平、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成為構建高水平開放格局的關鍵議題。
第一,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部署,是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我國對外開放的探索始于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以前,部分內陸地區受限于不沿海、不沿邊或不沿江的地理區位,在吸引外資和發展外貿等方面不具備優勢,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相對落后,導致區域發展和開放不均衡問題突出,限制了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流動與共享,內陸地區的發展動能和后發優勢無法充分釋放。如今,內陸地區承載著聯動陸海內外的空間樞紐功能,成為構建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的關鍵載體。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有助于內陸地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度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推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加速增長動力轉換。
第二,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是內陸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途徑。相比于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在經濟發展、體制機制、開放程度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還有不少的結構性矛盾有待解決。因此,內陸地區亟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增長新動能。利用內陸縱深廣闊、資源豐富等優勢,打造開放型經濟高地已成為內陸發展的新方向。提升開放水平能夠促進內陸地區改革創新,對標國際高標準和優勢因素,促進先進的技術、知識、人才和管理模式等要素流入,倒逼自身破除影響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開放高效的市場體系,促進區域交流合作,發揮改革創新的牽引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
內陸地區建設開放型經濟高地具備有利條件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強化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我國加快建設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條件已基本具備,內陸地區建設開放型經濟高地大有作為。
第一,內陸地區具備建設經濟高地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潛力。一是經濟發展動力強勁。內陸地區生產要素和資源豐富多元,農業和制造業基礎較好,產業體系相對完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大,能為國內國際大循環提供充足的動力。二是區位優勢和交通條件獨特。內陸具備重要的區域連接功能,區域內城市眾多,能夠釋放顯著的集聚輻射效應。中歐班列、長江航運中心等交通網絡連通了中亞、歐洲等區域,成為國家物流新通道,有效深化了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三是文化底蘊深厚。一方面,開放有助于促進內陸地區文化傳播和交流,向全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海外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度,促進入境旅游發展;另一方面,文化資源豐富的內陸地區具備研究和探索人文經濟學的良好基礎,文化經濟化和文化經濟一體化的潛能巨大。
第二,國家政策紅利和戰略焦點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近年來,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和政策為內陸構建開放型經濟高地、轉換經濟發展方式、釋放資源、產業和市場等優勢提供了有力支持,開放型經濟加速向內陸地區集聚。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為內陸發展和開放帶來了重大機遇,推動內陸地區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第三,內陸自由貿易港為建設開放型經濟高地帶來新的機遇。自由貿易港是實施更高標準的貿易制度政策、具有目前最高開放水平的特殊功能區域。隨著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發展進程推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從海港逐漸向空港和陸港發展和深入,為不具備沿海優勢的內陸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戰略意義看,內陸自由貿易港能推進內陸開放進程,聯動海陸東西,構建區域貿易大通道;“一帶一路”倡議和陸海雙向開放的推進離不開陸上交通樞紐,而內陸自由貿易港則可作為其重要載體。從功能上看,內陸自由貿易港也能具備報關、報檢等港口服務功能,能夠連接交通網絡、管理境外交通工具和貨物,承擔物流和貿易中心功能,實現海港與陸港的深入聯動。
加快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路徑選擇
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協同,系統推進,既要主動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又要立足本地區實際情況,闖出一條內陸地區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新路子。
第一,進一步樹立開放思維、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近年來,隨著國際經貿規則不斷演化升級,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要求不斷提高,制度型開放由此成為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由于地方在開放權限的自主性設置方面十分有限,因此具體工作主要在于執行國家開放政策。而執行首先得具有開放意識,時刻保持開放意識,將開放理念蘊含到政策制定與企業服務之中。為此,內陸地區應進一步加強對干部的開放意識培訓,拓寬干部視野,打破慣性思維。通過組織干部到沿海發達地區學習交流,提升干部對高水平開放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大局,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等國家級戰略,將內陸地區經濟發展與國家重點戰略有機連接起來,開拓內陸發展新空間,加速形成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在持續開放中助推內陸地區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加速產業轉型,形成和壯大經濟新動能。
第二,把握產業變革方向,推動實體產業轉型升級。實體經濟是內陸打造開放型經濟高地的基礎和優勢。應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合理推進外向型主導產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揮數字技術和平臺的連接優勢,構建開放、協同、動態的互聯平臺,積極發展數字貿易等新貿易形式,緩解地理區位對經濟活動的限制。產業變革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進步的有力支撐。要全力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推行科技機構和人才績效評價長效機制,下放科技管理權,促進優質科研成果轉化在內陸地區落地生根。在產業方面,搶抓龍頭企業產業布局調整契機,加快承接境外、沿海優勢產業。
第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高地。制度型開放通過對標更高標準的規則、規制和管理等,以開放和制度創新促進改革,有助于形成透明、穩定、有活力、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充分吸引和利用海內外資源,構建具備競爭力的發展生態。應推動內陸地區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向,重視制度改革與創新,推動規則與制度“引進來”和“走出去”,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市場環境,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要素充分流動,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和雙向開放高地。
第四,持續構建和完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內陸地區可以通過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彌補不臨海的劣勢,實現近海、近邊或近江,為要素和產品等高效流動提供有力支撐。應加速探索海陸空等多式聯運體系,提升綜合交通網絡的覆蓋性、連通性、便捷性和國際性,以高鐵、航空等高速交通運輸方式有效壓縮時空距離,以物流樞紐設施和現代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加速推進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打造內陸交通樞紐和關鍵節點,聯動周邊國家和地區,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
第五,探索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港向空港和陸港發展,為內陸地區實現高水平開放帶來新的機遇??沙浞纸梃b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已有經驗和模式,并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經濟和貿易發展情況等,加速探索內陸自由貿易港建設。以建設內陸自由貿易港為抓手,發揮其“試驗田”作用,推動內陸地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中高端,適應和對標最新和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推進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轉變,為區域協調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系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合作重大課題“江西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研究”資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