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家外媒報道,越來越多外國游客正涌向中國,中國的新興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給游客帶來更多便利和更豐富的體驗。
隨著中國文旅融合的深度發展,科技在文旅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業界利用大數據、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不斷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現代化呈現。
今年“五一”假期,江西三清山、望仙谷、婺女洲等熱門景區的非遺巡演、國潮快閃、實景演藝等百余場文旅活動同步展開,市場運行安全穩定、活躍有序。許多常來贛東北的游客表示,上饒的旅游資源和景區每年都給人“厚重而嶄新”的感受,當地文化和現代科技的結合,讓游客的上饒之行有了更多的“記憶”和“共情”。
上饒市有關方面負責人表示,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是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據介紹,多年來,上饒注重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將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并將其轉化為獨具地方特色且具有吸引力的文旅產品,豐富了文旅融合新內涵。同時,持續深化科技賦能,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文旅業態創新注入新的動能。
記者采訪了解到,業界把文化和技術相融合,建立了文化遺產數據庫,對古建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數字化采集和保存,并通過3D建模、全景影像等技術實現線上展示。
篁嶺村通過數字化復原“曬秋”民俗,結合3D建模與社交媒體傳播,將村莊轉化為年接待300萬人次的5A級景區。其“曬秋”IP在短視頻平臺累計曝光超數十億次,成為文化符號數字化的典范。在文創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保障“曬秋”服飾、油紙傘等非遺衍生品的知識產權,推動數字文創交易平臺建設。
望仙谷、三清山、龜峰等景區推出VR體驗項目,讓游客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感受不同季節、不同角度的景觀。
望仙谷景區利用VR技術呈現四季景觀,葛仙村打造“八大夜游產品”(如仙街提燈、水幕電影),2024年夜間游客占比達45%。婺源還開發了AR導覽系統,游客通過手機掃描實景即可獲取歷史文化信息。在三清山,AR增強現實技術將地質奇觀與神話傳說疊加,花崗巖峰林化作《山海經》中的神獸,讓自然景觀成為可交互的文化IP。上饒市水南街文化街區通過AR導覽、沉浸式劇場(如《水南盛典》)展示非遺技藝,吸引30余家首進品牌入駐,形成“文化+商業”共生生態。
在鄱陽湖生態濕地,國家級非遺“鄱陽漁歌”通過聲紋采集和AI作曲技術,衍生出電子音樂、手機鈴聲等大約20種數字產品。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則借助3D打印開發出可定制的文創燈具,讓千年古法造紙術以現代設計語言重生。這些實踐印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瑪麗娜·埃爾南德斯的評價:“數字技術正在重塑非遺傳承的DNA?!?/p>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各地以科技和文化推升文旅業態創新的最新實踐和成效,源于理念、體制、技術的底層創新。
首先,政府有關方面和業界加強探索文化本真性與技術適配性的平衡之道。在鉛山河口古鎮的數字化改造中,技術團隊曾面臨艱難抉擇:是否用全息投影覆蓋明清古街?最終方案選擇“隱形技術”——地磚下的壓力傳感器觸發屋檐燈籠的漸變光影,既保留了古鎮原貌,又創造了沉浸體驗。這種“科技隱身、文化顯性”的理念,成為上饒文旅創新的重要方法論。
其二,積極以數據資產化帶動商業模式變革。通過加密算法和隱私計算技術,上饒文旅大數據平臺實現游客行為數據的合規流通。景區可通過數據銀行獲取消費畫像,農家樂能依據熱力圖調整菜品結構,政府部門則借助預測模型優化交通調度。這種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正在重構文旅產業的價值分配體系。
其三,以提高數字包容性提升全域發展動能。在鄱陽湖邊的蓮湖鄉,留守老人通過抖音培訓成為“銀發導游”,用鄉音講述候鳥遷徙故事;殘障人士借助VR設備“攀登”三清山玻璃棧道。數字技術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更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創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