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山”理念誕生地、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在浙江湖州,綠色金融的崛起與滲透恰似一面明鏡,映照出經濟底色由“灰”翻“綠”的軌跡,又如車與輪,穩步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隨著湖州綠色發展的長卷徐徐鋪展,節能環保、環境提升等需求激增,信貸資源迅速向生態修復、清潔能源等領域聚集,傳統信貸產品逐步迭代為“綠色普惠貸”“森(竹)林碳匯貸”等特色金融產品,全市綠色信貸余額幾年間實現量級突破。金融規模的攀升和金融工具的演進,見證了湖州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刻轉型,成為當地經濟結構優化的生動詮釋。
綠色金融的價值不僅在于對綠色產業的支持,更在于以前瞻性的創新思維,為破解轉型難題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例如農業銀行湖州分行創新推出“綠色工業碳效貸”,助推高碳企業向低碳減排轉型,該行還結合低碳轉型規劃,對確定的紡織、電氣機械與器材制造兩個試點行業開展壓力測試及碳排放核算,探索金融資產低碳轉型。這些嘗試引導更多企業和資本關注綠色技術創新,助力湖州在綠色轉型上搶占先機。
二十載光陰流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革新了人們對于“財富”的定義,它顛覆了以往以物質資本積累為核心的認知,將生態環境視為重要的價值載體和財富源泉,正所謂“草本植成,國之富也”。
而湖州的綠色金融改革也深刻印證,將生態資源這一寶貴財富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經濟價值,金融絕非配角,它不僅通過資金配置打破資源變現的“梗阻”,以多元化工具分散開發風險,更能夠以專業視角精準錨定生態資源的潛在價值,成為生態財富價值發現的“探照燈”。
跳出湖州一隅,立足全國觀勢謀遠,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規模明顯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為40.6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9.6%;綠色債券市場已躍居全球首位。與此同時,綠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政策框架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細則逐步細化,創新金融模式加速成長。
當前,綠色轉型正更深刻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一場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的綠色轉型浪潮奔涌向前,綠色金融作為經濟向“綠”躍遷的“助推器”,作用愈發凸顯。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讓每一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都化作守護綠水青山的有力武器,讓每一種綠色金融工具和產品都成為咬合低碳轉型的齒輪,持續釋放金融賦能的乘數效應,扛起鐫刻“兩山”理念的金融擔當,是時代交予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