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年半之前,筆者被確診為中晚期低位直腸癌。在至今1800多天的治療康復過程中,我通過線上的黃埔生命學院學習了中醫相關理論,并運用到自己的治療和康復生活中——讓艾火溫暖身心,照亮嶄新的生命旅程。
經過自我學習中醫和專家們的中醫治療,加上八次化療,我不僅順利保肛控便、平穩度過五年康復期,還把近百個3-5毫米的胃息肉滅掉80%,4級9*9毫米甲狀腺結節縮小為5*3毫米的良性結節。
黃埔生命學院院長是中西醫結合腫瘤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微創腫瘤科主任黃金昶教授,他是我治療方案的“設計師”。黃埔生命學院針灸系主任是黃金昶教授高徒姜欣醫生;艾灸系主任是江蘇南通市良春中醫藥研究所副所長蔣恬,她是首屆國醫大師朱良春外孫女、全國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朱婉華學術繼承人。
2020年2月18日我第一次找黃金昶教授診治,就是我正式進入黃埔生命學院學習的開始——學習用艾灸升白,抵抗化療對骨髓的嚴重抑制,提升免疫力;學習黃氏忌口“八項注意”,抵制幫助復發轉移的大魚大肉;學習調心要術,讓身、心、靈同調。
白細胞是人體抵御感染的衛士,當它們的數量減少時,人的身體就更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侵襲。黃金昶教授是國內率先把西醫的提升白細胞概念,具體到三大穴位的中醫專家,提出“灸壯元氣巧升白”。在學習過程中,一個深刻的感受是,黃金昶教授用創新理論和實踐編寫的《艾灸 守護癌癥患者生命的新周期》,實操性強,對于腫瘤患者康復有特別指導意義。
為什么艾灸有預防腫瘤復發的作用呢?黃教授認為,腫瘤患者術后,手術部位往往氣血不足,容易瘀堵,加上情志不暢,存在氣滯、血瘀、痰阻,腫瘤局部容易復發。而艾灸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尤其是黃金昶教授并不一味反對腫瘤患者化療,而會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對待,有時反而鼓勵患者采用明火灸+化療的方法。比如,我遵照黃教授灸中脘、氣海、關元等穴位的囑咐進行化療,效果相當好——8次化療期間18次血檢,沒打過一支升白針,每次白細胞指標都保持在4200以上的水平!
黃教授還科普了艾灸時的“應知應做”。比如,灸時要靜心,不要看電視、玩手機。我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明白,這些看似平淡講述背后,具有深刻的道理。靜心真的就容易體會到灸感,效果比看邊灸邊看手機強N倍。
另一次經歷,也比較有意思。有次明火灸我沒注意,燙了個大水泡,多日不愈合。請教蔣恬醫生,她馬上給我閃送了沙棘精油,說作用是煨膿生肌,還讓我抹上油后,在傷口貼一塊紗布,很快結痂。我照此辦理,效果立竿見影。但在我回看黃教授的書時發現,其實他早就對此有“解決方案”——若灸后水泡較大,用無菌針從底部挑破,擠出液體消毒后,用無菌紗布外固定,防止感染。以后每次遇到問題,我都會再重新翻看黃教授專著對應章節。
蔣恬醫生的養元灸靜心明火灸,則給了我不同的感受,體驗了到灸熱在體內的流動。每天明火至少2小時,三伏三九每天4小時以上,連續五年,見證了康復狀況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作為“考試加分項”的胃息肉大幅減少與甲狀腺結節縮小大半,日日灸顯然功不可沒。
作為黃教授高徒,姜欣醫生號脈精如“測謊儀”,辨證開方、施針治療見效迅速,尤擅長在對保肛控便有重要作用的穴位,如八髎等一些“難穴”下針。他經常琢磨從哪些非常用穴位下針能有顯效,而我有幸作為他的病人,常能認識新穴位、提前享受到“福利”。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沖門穴。這個脾經和肝經的交匯穴,既是脾經經氣上沖的關卡,也能調節下焦氣機。原來我的腹股溝像有2厘米厚的“隔熱層”,經過他施針再艾灸后,“隔熱層”就開始融化,再次艾灸后腹股溝就通暢無阻了。
學習的內容不只是治療,包括在飲食上要嚴格遵守醫囑。黃教授給我制定了忌口“黑名單”,包括紅肉、所有海鮮,水果、蛋糕等生甜食品。一次術后,我覺得應該補充營養,就擅自每天吃當時“黑名單”里的核桃花生。不久后,癌胚抗原指標升高30%,嚇得我夠嗆。于是,“黑名單”上的事物,都果斷放棄。
除了上面向醫生專家學習,還有病友之間的互相學習,也是我抗癌學習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比如,我在扎針后再艾灸,明火灸八髎、使用頭耳艾灸儀等特別有效的實踐,都是跟病友學的。
學習不只是“照葫蘆畫瓢”,還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我在網上看到黃教授有烏發方,就請姜醫生助手劉佳星博士找到了這個方子,在認真學習研究后,我嘗試加入生發藥。這個改動經姜醫生審核無礙后,我就開始試驗,樂此不疲。四十多天后,我頭上部分的灰發,開始呈淡銅色,然后逐漸變黑?,F在不少病友也在效仿我的這個做法,大部分中老年使用者頭發色度都有明顯加深。
最后一個重要心得是,根據學習、觀察和自身體驗,中晚期癌癥患者非常需要“調心”。這個“調心”的重要作用,就是獲得安全感。對我來說,安全感從何而來?除了日常治療之外,還來自和醫生專家、好友親朋的交流。時常與好友相聚,品茶論道,是快樂的源泉之一。春看繁花秋觀葉,常去公園感受大自然美好,拍攝并發在社交媒體上。這種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情緒的紓解,無疑符合中醫“身心雙調”理論,對健康大有裨益。(作者:郭丹/央媒退休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