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近段時間,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的政策和案例逐步落地。業內人士認為,此舉進一步彰顯了資本市場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服務科技創新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引導資本流向“硬科技”,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7月1日,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科創板IPO成功通過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這也是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重啟后首個適用的過會案例。招股說明書顯示,禾元生物是一家創新驅動的生物醫藥企業,核心產品HY1001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III期臨床研究,目前該公司尚無獲批上市的藥品,尚未盈利。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普微”)首發上市申請獲深交所受理,成為創業板首家獲受理的未盈利企業。大普微屬于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未盈利企業,選擇了“預計市值不低于5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5億元”的創業板上市標準。申報稿顯示,該公司主要從事數據中心企業級固態硬盤(SSD)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擁有自主研發主控芯片、固件算法和量產能力。
除了大普微外,近期還有多家未盈利企業申報IPO獲得受理。6月30日,國內GPU領域兩大創業公司摩爾線程、沐曦股份科創板IPO獲得受理。此外,還包括兆芯集成、上海超硅等,上市板塊主要集中在科創板,行業則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領域。
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表示,要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加快構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創新的資本市場生態。證監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持續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能夠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拓寬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尤其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前沿科技領域,加速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也可以吸引更多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進一步優化市場結構,形成“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此外,還將推動資本市場機制改革,包括試點科創成長層、優化發行承銷制度、完善股權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市場定價和退出機制等措施,有助于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全方位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委員付立春表示,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是資本市場從“看利潤”向“看創新”的轉變。他表示,科技企業早期研發投入高、盈利周期長,傳統標準難以覆蓋其成長性。通過放寬上市門檻,有助于引導資本流向“硬科技”領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能力。
對于未盈利企業上市可能帶來的風險,田軒認為,未盈利企業的未來發展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其商業模式可能尚未成熟,技術也可能面臨被替代的風險,同時因為缺乏盈利支撐,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為突出,市場容易出現估值過高或過低的情況,當市場情緒發生變化時,股價可能會出現大幅波動,增加投資者風險。
他強調,科技企業的成長往往需要市場給予更多耐心和包容,在進入盈利階段前,需要持續的資本投入和市場培育,這不僅是推動創新的必要條件,也是資本市場功能完善的體現。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并不意味著一味地放寬上市標準,而是嚴格審核其上市資格,對其核心技術、市場前景、團隊實力等進行全面評估,確保上市企業具有真正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加強信息披露和監管力度,要求未盈利企業更加詳細、準確地披露其商業模式、技術研發進展、財務狀況、風險因素等信息,讓投資者能夠充分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
付立春也認為,未盈利企業上市確有估值高、技術不成熟等風險,但關鍵在于“精準識別+持續監管”。包容性不是“放水”,需加強信息披露、審核把關與退市機制,引導理性投資。容錯是支持創新的應有之義,只要機制透明、監管到位,風險是可控的,不能因噎廢食、錯過科技新星。